【海唇街望族系列一】 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家族之 华社杰出领袖黄文彬

图示:黄文彬令祖父母黄朝盏伉俪。 图示:黄文彬令祖父母黄朝盏伉俪。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黄文彬不仅是足蹑风云声名显赫的富商,还是位把维护华教、促进族群大团结和深化马中两国友谊等视为终身事业,鞠躬尽瘁的杰出领袖。

深受举国朝野敬仰的华社领袖丹斯里黄文彬,是实文然老甲必丹黄承恩家中的老幺,黄老在年轻时,亦曾在古晋老巴刹的亲戚店里呆过一段时日——

老甲必丹黄承恩在189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晋江,自小在故乡长大,直至17岁时,跟随母亲乘船过番到南洋,历尽舟车辛劳,方平安抵达砂隆河下游重镇实文然。

原来早在承恩出世之前,他的父亲 ,便已只身到当时称为“砂隆”的实文然,经营杂货店“新泉发”,因而在黄文彬的父亲南来时,很自然的便来到砂隆。

砂隆河畔重镇

实文然开埠已超过百五年,镇上的华裔居民,主要是福建与客属人士,他们的先祖在漂洋过海来到南洋后,几经转折才抵达宛若避风港般的“砂隆”,在先贤们披荆斩棘开拓下,把她从一个小渔村,灌溉成州内的一个重镇。

距离实文然巴刹约五里外的炭山,是座产煤量颇丰的宝山,早在1870年时,慕娘公司便已到当地采煤,还从广东与福建省输入大批的矿工,刺激了当地的经济成长。

宛若一道天然屏风的炭山,高约660英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60个年头里,矿工靠劳力挖掘出了12道矿井,于顶峰期,月产近600吨的煤炭。

砂隆既有高蕴藏量的煤矿,土产又很丰裕,她不仅是个鱼米之乡,战前时还是砂隆河流域的商业与政府行政中心,是个聚财的经商口岸,然而在百年前,当黄承恩随母亲登岸时,触目所及的砂隆巴刹,只是几排临河而立的双层木板店屋吧了。

且说黄承恩在抵达砂隆后,便呆在父亲的店里学作生意,当时已另娶了一房土著妻妾的黄老太爷,生意还做得很不错,除了在镇上拥有几栋店产外,尚有地产与房舍。

图示:甲必丹黄承恩与夫人林亚新。

只身到古晋磨炼

承恩在实文然住了两年,虚心学习经商之道,和掌握了基本的马来语与伊班族会话后,便想外出磨练磨练,而在双亲的首肯下,背起了简单的行囊,乘船到古晋,投身在一位晋江同乡所经营的商行——新泉安店里打工。

这家商行位于老巴刹,“好望角”附近的几间店铺中,店内除了批发与售卖米粮杂货外,也兼作土产的交易,算是老巴刹当年一家规模很大的商行。

新泉安的东家是位乐于提拔后进的雇主,他察觉到新聘用的黄承恩为人诚实,处事谨慎,是位靠得住的伙计后,便升任他为管工,要他指挥与监督店内31名伙计干活。

当上管工后,黄老更加勤奋干活,每当有下属缺勤时,都会亲自顶上,故此他不仅会和工友们一起搬搬抬抬,有时连店里的厨师请假,他也会客串几天伙头军。

东家见黄老领导下属有方,把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欣慰所托得人,因此不仅给他高达32元的月薪,且在每年派花红时,准会封了个800元的大红包给他过个大肥年。

要知道在一分钱就可喝杯咖啡的百年前,普通劳工的月薪顶多是10元而已,黄老月入30几元,已高过他们三、四倍,800元的高额花红,更是天文数字。

打造金钮扣

生活相当节俭的黄老,把大部分的薪水和花红储蓄起来,但因那时没有银行,他在储蓄到一定数额的钱款后,就会走进金铺,交待金匠帮他打造一两颗“金钮扣”,然后把它们缝在衣服上藏起来,如此几年下来,倒也储得了六、七颗的金钮扣。

他在后来有向儿女们说,当年托人打造金钮扣,是怕身边储存太多的现款,会有被花掉或失落之虑,所以打造金钮扣藏在身边,如有急用时能随时能脱售套现,可是他从未靠这几颗金钮扣来应急,且在百年归老时,留传予儿孙作纪念。

正如古早时的传统家庭,承恩在年少时,便由母亲作主帮他定下了一门亲事,所以在古晋工作了两年,储足了“老婆本”后,即在23岁(1915年)时,向东家告假,乘船返回晋江的乡下,把未婚妻林亚新迎娶回古晋。

图示:由黄文彬报效的古晋中华第一中学【黄承恩图书馆】,于1969年举行隆重的开幕礼。黄老夫人在儿子的陪同下出席观礼,抵步时受到时任校长陈毓干的热烈欢迎。居中而立的便是正值年轻的黄文彬。

返乡大展拳脚

婚后他继续在新泉安工作了几年,后因老父年事已高,有心返乡养老,1921年前后,他带着妻子林亚新,与刚满周岁的长子黄华强,返回实文然接管理父亲的店铺。

凭着多年来累积的从商经验,初撑大旗的黄承恩,非但把父亲交到他手上的生意打理的头头是道,还开设了“金泉成”

宝号,经营杂货也兼作土产买卖,几年后又开了间米较,收购本产稻米,经加工后出口到其他城镇。

身材高瘦的黄承恩自小失学,在古晋当工头时,必须负责在准备运往外埠的货箱上,写下收货客户的宝号与地址,这对他而言,当真是艰难的任务,为此每逢翌日要寄货到外坡,当晚便请识字的同事,把有关字样写给他,于是通宵达旦的按着笔划苦练,到了隔天倒还真的能似模似样的,在箱头上一划一勾的“挥豪”起来。

记账妙方

到后来当了老板,免不了也要记账,别人的账本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但他的账簿内,却满是密码般的各类符号与图形,甚至在铁柜内,还藏有一截截打了结的绳子,而每条绳子便代表某个债仔,绳结的数量则表示着对方欠他钱款若干,相当别致有趣。

犹记得有一年,担任当地华小校董的黄老在巡视学校时,于其他董事的怂恿下,随兴考考教员的腹中“墨水”,他信口念出了“巴拉煎”之类的货名,要老师写出来给他看,然而这些货名都是“土称”,没有固定的名词,倒叫那位教员顿时被考倒了。

其实从商多年,还真的给黄老学会了几种货物的中文名称写法,所以喜形于外的向人笑称,从未读过书的他,没想到也能“考倒”了老师哩。

显然的,黄承恩在实文然的生意做得很好,且更是当地华社宗教、慈善与教育组织的活跃领导人,与土著社群的关系密切,因而赢得了民众的好评爱戴,亦获得当地县长的赏识,推荐他担任华人甲必丹(侨长)。

向来律己甚严的黄老,在当了侨领后,社区上很多大小杂务都要由他来处理,所幸儿子们都已逐渐长大,摊分了他店务上的一些负担,故此在他担任20几年的甲必丹期间,还算不负所托的胜任愉快。

就由于黄老处事公正不阿,又热心社群慈善公益,所以很受到当地各族民众与政府官员的敬重,既使是在日据时期,就连驻守在当地的日本军官,也很尊敬他的为人。

家教森严

大半生在实文然砂隆河畔度过的黄承恩,育有6名儿子,即华强、华平、拾春、华武、华生和文彬,以及6名女儿,黄老虽然忙碌于社区工作,但家教却极严,对子女不苟言笑,经常教导儿女们做事必须勤奋,不可挑三拣四,待人不得看高不看低,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言而有信,特别是作生意,益加要讲求“信用”二字。

黄家六子自小便是在父亲黄承恩的严厉管教下长大,以后在社会待人处事时,更是以父亲为榜样,致使黄家第二代日后在商界飞黄腾达,于社会上地位显赫。

1948年黄承恩因为健康欠佳,卸下“甲必丹”的职务,并在不久后,把实文然的生意交托予次子华平,三子拾春打理,夫妇俩便随着儿女迁移到古晋定居,当时他的长郎黄华强,已在古晋开设“金泉安”宝号,经营批发米粮杂货,生意经上了轨道。

正期在古晋安享晚年的黄承恩,讵料却在1952年与世长辞,享年60岁。

平心而论,承恩公虽享誉实文然,但在古晋的知名度并不高,但他的几个儿子在商界成就极大,且落力于社会公益,尤其是幼郎丹斯里拿督阿玛黄文彬更是杰出的华社领袖,因而政府特将大石路两哩半通向丹斯里黄府上的公路,命名为“黄承恩路”。

丹斯里黄文彬生前侍亲至孝,为纪念已故的严父,特将他在晋连路四哩所发展的一个大型住宅区命名为“承恩花园”,而由丹斯里出资兴建的中华第一中学图书馆,也取名“黄承恩图书馆”,同时《国际时报》总社办公楼,亦以“承恩楼”命名之。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30 January 2019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