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Print this page

【海唇街系列3】华人裁判庭与方堡

Featured 图示:建于1879年的“方堡”(Square Tower)位于海唇街与甘蜜街交接处。 图示:建于1879年的“方堡”(Square Tower)位于海唇街与甘蜜街交接处。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海唇街的两端,各有一栋方形百年老建筑物,其中矗立在街头的是已经闲置多年的“方堡”,而街尾则是现在的华族历史文物馆。

“方堡”(Square Tower)位于海唇街与甘蜜街交接处,旧法庭大厦对面,邦卡郎巴都渡头的附近,是栋仿照西欧古堡设计的四方形建筑物。

这座与周围建筑群显得格格不入,看来有些形单影只的古堡是栋双层建筑物,底楼开有两道门,门片是以寸馀厚的盐木板制成,相当的牢固,而二楼的墙壁上装有百页窗,墙壁上还留有可架上长枪的小孔,以便在非常时期,守军可藉此与敌人驳火。

古堡建于1879年,是继对岸的玛格烈堡破土启建后的翌年动工的,次任拉者查理士之所以在这两年内,斥资兴建此两座堡垒,据说与他美到冒泡的心情有关,原来拉者自三名儿女,在1873年的8月间,跟随父母乘搭邮轮返回英国渡假的途中,患上霍乱而夭折后,一直感到闷闷不乐。

好在王妃玛格烈在不久后便梦熊有兆,于1874年替他诞下了一名王子,为此查理士欣喜异常,便在1878年于老巴刹对岸兴建玛格烈堡,没料到王妃再接再厉,分别于1879年的年头和年杪,再为拉者生下两名儿子,这使查理士龙心大悦,便在此一年里,于海唇街上段的河畔,盖了这座带着浓厚西欧色彩的建筑物。

最初要拨作监狱

其实在拉者王朝时所兴建的建筑群中,方堡是最无实际用途的建筑物,当初原本要用来当监狱,但后来索性改为王室和显要们办舞会的“皇家俱乐部”,此外,遇上河面举行划船赛时,拉者夫妇便会登上古堡的顶楼,居高临下的观赏河面上的赛事。

自布洛克王朝开始,政府都很鼓励龙舟赛这类水上运动,因此自第二任拉者到独立前夕,老巴刹这一带的砂拉越河面,每年几乎都会举办几次的划船赛,而在连续几天的赛会期间,古晋就象过节般,成千上万的公众齐聚在海唇街,与过去称为汤生路,现在易名东姑阿都拉曼路的河边,兴高采烈的凭栏观赏各款舟赛。

当年这类水上运动赛事举行期间,在方堡的附近,尚搭建有临时建筑物,象赛马般公开接受公众的押注,投注他们认为会胜出的船只编号,虽然在近几年来,当局恢复在河面举行划舟赛,但却没有设柜台让“舟迷”投注了。

早年的方堡附近还辟有小公园,不仅种有修剪得很整齐的花木,尚盖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八角凉亭,但随着此一带改建成河滨公园后,老凉亭已被拆掉,代之而起的是音乐喷泉。

于海唇街尾,和大伯公庙遥遥相对的“砂拉越华族历史文物馆”,也是由布洛克王朝次任拉者查理士斯训令兴建的,这栋临河而建的浮脚式四方形建筑物,墙壁是延用石灰与红砖切成,屋顶盖有灰瓦,中央竖有一支铁公鸡造型的风标。

风水阴谋论

主建筑为46尺四方的大堂,左右两侧各附有一座翼轩(耳房),同时前后皆开有两道各8尺阔的大门,分别朝向海唇街与砂拉越河,门拱上塑有象征公正的天平浮雕,而以往面对海唇街的大门被视为正门,但自从辟为华族历史文物馆后,“正门”被封了起来,只开启朝向河面的“后门”。

落成于1912年的这座方形建筑,原是拉者查理士专为开设“华人裁判庭”而建的,但华人社会却一直怀疑这位君王的动机,认为他在大伯公庙前设立此一座专门处理民间纷争的法庭,是为了破坏风水和让大伯公耳根不能清静。

拉者盖华人裁判庭的目的,是要破大伯公庙龙脉的说法,只是民间的揣测,但官方的说词是,砂拉越的次任拉者查理士在1911年4月10日从英伦度假回来,便于4月12日召集华人与马来族的社群领袖到省公署开会。

查理士当时表示为了尊重华人社会,让华社参与更多的政府事务,建议成立一个华人法庭,由熟悉华人习俗与语言的华籍领袖担当法官,并在拉者的名下审理华人内部的民事官非,接着便谕令在场的华人领袖回去开会,且从速对此事提供意见。

华人总侨长王长水在10天后,便于华商商会在甘蜜街的会所召开大会,一致接纳拉者的建议,并即席通过了几项议决:

①:裁判庭由一名庭长和六名推事组成,庭长由拉者委任,六名推事则由华团逐年推荐人选担任,当中三人必须是福建籍贯的代表,另三人则由各属推派出来,庭长和推事谢绝领取公俸。
②:仅要庭长和至少四位推事在场,裁判庭即可开审案件。
③:只审理及调查交到该庭的案件,再把案情及证据与口供,提交最高法庭定谳。
④:审理案件的范围——婚姻纠纷、财产纷争、商号拆伙等等民事案件。
⑤:政府提供地点,以便开庭审案。

王长水任庭长

同年的6月14日,华人社团提呈推事团的名单,两天后拉者在宪报宣布华人裁判庭成立,并把首任庭主和六名推事的名单公布如下——
庭长:王长水推事:刘义祥(潮属)林紫昭(广惠肇)刘隆祥(客属)宋庆海、田祈旺、陈文秀(福建)

华人裁判庭最初暂借下横街上段,启明社的会址审案,而拉者也着手兴建正式的华人裁判庭庭所,于1912年7月1日上午十时,座落在大伯公庙对面的庭所终由查理士亲自主持开幕典礼。

自华人裁判庭成立后的10年间,王长水便一直被委任为庭长,他虽多次请辞,但因没人愿意接棒,所以只得连任下去,然而由于交到案上的案件越来越多,第三任拉者在华人社团的要求下,终在1921年宣布解散裁判庭,今后所有案件概由民事法庭审理。

裁判庭解散后,这栋庭曾被征用为华民政务司署,而到了1930年,拉者正式把之赠送给华商商会充作会所,日据时期,商会会所被征用为日军宪兵部,提审过一些犯人,殖民地政府时,虽将之归还予商会,但却借用部分办公室充海关检查站,独立后便一直是商会和中华中小学教董会的办公室。

中华总商会和中小学校董会在20世纪90年代迁出此古老建筑物,她在经过一番的装修后,终在1993年10月23日,成了砂拉越华族历史文物馆,并由当时的首席部长拿督巴丁宜丹斯里阿都泰益玛目亲自主持开幕。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26 December 2018 09:48
Copyright.1997-2025 International Tim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Malaysia. Tel:(60-82)48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