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蝙蝠阵漫笔

犀鸟情思 / 中国驻古晋前总领事 吴德广

姆禄山是马来西亚砂劳越州的游览胜地,它以山高林密洞深穴群多而闻名于世。 姆禄山宁静地屹立在莽莽苍绿中。每天黄昏浩浩荡荡的蝙蝠大军出洞奇观是一道独 特风景线,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络绎不绝聚集于姆禄山鹿洞脚下,等待一场稀世的蝙 蝠出洞奇观的表演。

在晴天里数以百万计的蝙蝠队伍准时地按照它们的生物钟于下午五时半之后大 行动。这个巨大的家族和蝙蝠社会似乎有着严密的组织和分工,也许有王有后,有兵有将,有先遣组打前站的也有支前的后勤兵……一声号令,有条不紊地顺序出洞, 飞越高山峻岭,飞向无垠的田野和果林,觅寻昆虫,寻找它们喜欢的食物,第二天凌晨飞回洞里。如遇雨天它们就在岩洞里憩息了。

笔者在古晋任职期间曾应邀前往姆禄山观看这一奇观。那天首先参观鹿洞,看完鹿洞已经是下午五时了,我们一行便匆忙向观察台旧址奔走,走过蜿蜒的木板桥道,到了观察台,那里早已聚集不少的游客,正在等待蝙蝠出洞。

人人仰头观望,5时40分左右蝙蝠断断续续出洞了。片刻之后成千上万的蝙蝠成队飞出,一时蔚为壮观。看!从半山腰的岩洞里正往外飞腾着一条条的飞龙,飞龙 由无数翱翔着的黑色蝙蝠组成。这条望不到头尾的飞龙,弯弯曲曲向着黄昏天际游动;看!出洞的蝙蝠队列长短不一,仿佛似天空仙女抛出一条条镶有黑珠的绸带, 在高山之巅飘扬;看!它们队形又似从烟囱式的岩顶洞穴向洞外升腾起股股袅袅的炊烟,又好像火车或轮船启动或行进时吐出来的浓浓黑烟,有时活像黑炉风门里纷纷扬扬喷出点点的煤屑……蝙蝠出洞表演持续30分钟,我屈指一算有27条“飞龙”腾出,或者说共有27队长短不一的蝙蝠大军出阵。

在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中,万万千千的小生灵的精采表演,仿佛在天际山野间举行一场盛会,无数小精灵迅捷柔情飞舞的姿态,不时激起游客的喝采声和惊叹声,似乎那里的林木也为之欢呼称快,观察台的木桥和桥栏也为之摇撼。

真是天下奇观!导游告诉我,30分钟至少有300万只蝙蝠出洞。这个数目是经过专家用计算机算出来的。

据报道300万只蝙蝠出洞一天吞食10吨昆虫。出洞的蝙蝠掠过天际,飞向田野和 果林之后便解散“自由活动”了,自寻其食,有人统计,蝙蝠在几秒钟内就捕捉到 一只昆虫,一分钟内可以捕捉十几只昆虫,飞行时它们捕捉昆虫个个是能手,蝙蝠通过自身口腔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时反射回去,蝙蝠的耳朵是超 声波理想的接收器,蝙蝠靠此判断探测的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它们有着飞越障 碍物吞食昆虫的本领,这种本领人们称它“回声定位”,靠“回声定位”捕捉昆虫 准确无误。就好像蝙蝠身上装有“雷达”,有了“雷达”,蝙蝠飞行捕食昆虫便随 心所欲了。

蝙蝠是胎生和哺乳的动物。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种世界上唯一能展翼而飞的哺乳动物,五千万年前便出现在地球上,经过物换星移,时代的变迁,蝙蝠这个家族不断分化,至今已分化为900多种,热带地区常见的蝙蝠种类繁多,有东亚家蝠、叶鼻蝠、长耳蝠等等,热带的蝙蝠大多数依然以捕食昆虫为生,但也有以吃水果为主的,人们称它为果蝠。一种吃水果的大蝙蝠称飞狐,它的翅膀完全展开可达到两米宽,但体重只有一公斤,它们专门寻找水果吃。在砂劳越每年9月中旬榴连树开花之时,有的蝙蝠成群结队飞越长空去吃榴连花。但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主食,是一种深受欢迎的动物。

蝙蝠与鸟类不同。蝙蝠的翼由皮膜构成,而鸟类的翼却是由羽毛组成。蝙蝠不 是鸟,在这广大的天空中,鸟类早已存在,而蝙蝠是新兴的行家,据说蝙蝠无法与鸟类在白昼里竞争,于是便演化成夜行性动物。虽然蝙蝠不是鸟,却能自由飞翔,十分奇特!蝙蝠大多栖居于热带地区、温带、寒带也有蝙蝠,不过到了冬天蝙蝠需 进行冬眠或迁移至温暖的南方。

从维护生态平衡出发,砂劳越州政府和人民竭力保护蝙蝠,禁止猎取蝙蝠。砂劳越森林局所属的野生物和国家公园执法组不断地忠告守猎者,停止捕捉及猎杀蝙 蝠。有消息称,由于长期以来受人类的捕捉与射杀,导致蝙蝠的数量较前大为减少。对此州政府采取严厉措施对付捕捉、射杀或贩卖蝙蝠者,据野生保护法令,违犯者将被罚款最高万元左右或是坐牢长达18个月之久。华人认为蝙蝠是一种吉祥动物,它们捕食大量昆虫,对农作物有利,对人类有益,希望五谷丰登,林茂果丰,当然就必须保护千千万万的蝙蝠大军,再说蝠和福谐音,有了蝙蝠就有了福气,人有了福气,人生便是幸福和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