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都望回想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犀鸟情思 / 中国驻古晋前总领事 吴德广
山都望是古晋有名的风景区,离市区30多公里,开车约40分钟路程。山都望位于砂劳越河河口的三角洲,三角洲中突出一座大山,叫山都望山,对峙一座小山,砂劳越河由此两座山间滚滚流入大海。
山都望名字的由来有好几个传说,带神奇色彩,十分有趣。马来民间传说,古时那里居住两个公主,山都望公主和瑟琴章公主,儿时两位公主常在一起游玩沐浴。长大之后山都望公主益发容颜,比瑟琴章公主长得秀丽,山都望公主美貌引起瑟琴章公主的嫉恨,有一天她向山都望公主刺一剑,大公主忍痛拨剑投向次公主,此时次公主跳入水中变成小山,民间称为猴子岛,而大公主此时却成为一座巍峨的山,大山小山同时屹立在砂劳越河三角洲之间。另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华人早移居山都望,有一个华人客籍农夫在山都望种植多种农作物,那里野猪王常常出没,捣毁农作物。看护农作物的农夫用矛刺山猪王,但没有刺中,山猪王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向农夫袭来,农夫不得不爬上树,大声呼救,“山猪王!山猪王!”(Santubong! Santubong!)村里人闻讯前来,把山猪王赶走,此后那里就称为山都望。客家话的山猪王与山都望相仿。
今天的山都望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区,那里风光秀丽、海水碧蓝、天空明净, 远望,分不出海平线在哪里。海水连着天穹,真正的海天一色。达迈海滨沙滩金细, 游客可尽情在那里享受太阳浴。依山傍海而建的现代化旅馆酒店不断涌现。假日酒店、山都望酒店、达迈渡假村……民族文化村也在那里,那里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山都望一年翠绿,绿色的世界具有无限的魅力,山都望海滨附近有一个淳朴怡人的渔村,叫文丹村,文丹海鲜饭店远近驰名,是品尝海味的好去处。
我在古晋居住期间去山都望多少回了难于记清,不过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最后的一次,那是1998年8月26日,我离任回中国前一天,承蒙砂劳越州政府首席部长拿督巴丁宜丹斯里哈志阿都泰益阁下在达迈海滨酒店接见我,我十分感谢他,感谢砂劳越州政府和人民在我执行领事职务的活动中予以的便利和热情的协助,使我顺利地完成我的使命。那天我很高兴,首席部长的接见是我的荣幸,他的接见还为我提供告别山都望的机会。记得当时我的心绪很不平静,我巴不得多看山都望几眼,虽然山都望美丽的景物在我的车窗旁匆匆后退消失,但是我想得很多,我的思绪回到远古的山都望。
人们常把人类社会连续发展过程比作历史长河,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长河途中的 搭行一段的乘客,乘客离开人世了,唯独长河像砂劳越河一样依旧流淌,山水依然 存在。山河是历史的见证者。告别山都望,我想起历史学家关于山都望史实的记载 来。
1949年砂劳越博物馆考古工作队曾对古代砂劳越山都望三角洲的遗址进行勘察和发掘,证实中国从唐朝开始就有华人来到砂劳越。据记载1952年考古队在那里发现了13处古代的遗址,遗址分布在河口两岸,其中丹章特谷(Tanjong Tegoh)发掘 一处大约一千多年或更早些时候的铁矿场,在那里还发现很多唐代的陶器及瓷器。公元618至1368唐宋元期间,山都望已成为南洋的重要海港之一,在这些时代华人从中国大陆漂洋过海来到山都望,在山都望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山都望成为中国与婆罗洲之间的第一个贸易交换中心。华商运来各式各样的陶器、瓷器、玻璃、珠饰、布匹、丝绸等,交换当地的土特产,如藤、树脂、犀角、燕窝、香料、胡椒、丁香等。由于贸易的发展唐宋期间华人还在山都望建立颇具规模的炼铁工业,山都望冶铁工业鼎盛。华人不仅购买当地的土特产,也购买了当地的铁矿沙。后来山都望开始衰退以至成为废墟,因而历史学家无法查考明朝清朝中国与婆罗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山都望在中国与婆罗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是事实,历史上中国与婆罗洲之间有着鼎盛的贸易时期,温故知新,今天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贸易、经济合作定能进一步发展。东马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木材、石油、天然气、棕榈油、橡胶、胡椒等,砂劳越州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发展经济有利条件较多,投资环境较好,与中国贸易互补性较强,和中国贸易和经济合作有着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