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海街老字号3】伟记

伟记在友海街的店面一瞥。 伟记在友海街的店面一瞥。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创业不易守业更艰难,“伟记”从最初以件计数的小规模入货,到现在几货柜几货柜的大量进口,半个多世纪来可谓是耗尽了两代人的心力。

友海街的“伟记”宝号,是家传统的米粮进口商,第二代的掌舵人东主韦光亮,是位务实但又极具进取的中生代商人。

店龄迈过半个世纪的伟记,是由潮州籍的商人韦春钦所创,为友海街当前硕果仅存的米粮贸易进口商。

友海街“伟记”的创业元老韦春钦老先生遗照。

正如很多企业第一代人白手兴家的故事那样,伟记的老老板韦春钦,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从中国潮州家乡过番来到古晋,当年才20来岁的他,一步上异乡的码头,便投靠在老巴刹一家同乡所经营的土产公司里打工,由最基层的扛扛抬抬粗活做起。

春钦公充分发挥了老潮汕人的特质,即勤奋、节俭和好学,他不计较得失,默默苦干的工作态度,很快就获得东家的赏识,渐渐的让他参与管理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经商之道。

凭着他虚怀若谷,好学不倦的精神,韦老谨慎认真的表现,让老东家越来越放心由他去单独处理各种买卖,如此一来,益使他的接触面扩大,同时在商界建立了日后创业不能或缺的人脉网络。

毕竟不是池中之物的韦老,在商场摸索了一段时日,有了相当的客路后,便靠着平时节食省穿累积来的本钱,在1956年于友海街门牌77号,开创了“伟记”宝号。

招牌富广东味

“伟记”这个店名,很显然的是从他的姓氏“韦”字演变过来,极具广东人商号的味道,也从那时开始,伟记就成了古晋另一家粮食类的进口商,而且后来更斥资把店屋买了下来,让公司和妻小有个固定的落脚据点。

其实伟记的这栋店铺,本来是属王长水家族的产业,在2、30年代时,曾租给一名粤属裁缝师傅当洋服店,由于他的裁剪手艺不错,加上早期不象今天般能随时买到合身的各品牌成服,民众的衣裤大都找裁缝师傅量身定作,所以生意还算不俗。

到了4、50年代,业主把店铺卖给菲立电器公司,于是新业主便进行大装修,非但把楼下的店面,布置成具有洋行特色的陈列室,以便摆卖菲立当年傲视群伦的各款半导体收音机与电灯泡外,还在二楼外墙的顶端,切成了一面半圆形的牌坊,巧手工匠尚在上面以水泥雕塑出“菲立电器行”的中英文字号。

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岁月的冲刷,牌坊上的水泥浮字已驳落,但依稀还可看到菲立电器商行的字形痕迹。

后来菲立公司他迁,店铺转变给另一名客家籍的土产商,作为囤放胡椒的栈间,并在公元2000年前后,才辗转卖予伟记的老号东韦春钦。

且说,韦春钦在创立伟记宝号的初时,还有兼作收购树胶和胡椒之类的土产生意,但一段时间后,随着土产行情低落,农村人力外流,以致树胶和胡椒的产量锐减后,便只专心在进口和销售米糖面粉之类的生意。

熟悉伟记老东家的人都同意,韦老是位为人处事都很低调的标准商人,他的经营模式也相当的保守,讲求稳扎稳打的务实作风,深深的影响了第二代的接棒者。

成功将伟记转形为入口商的第二代掌柜者韦光亮近摄。

韦老爷子共育有2男5女,长子诏光从英国留学归来,担任洋行经理要职,次子光亮是伟记的现任掌柜,长嫒少娥曾在电力局任职,已退休,次女美娥和三女玉娥,都是科班出生的合格教员,四嫒细娥服务于金融界,而幼女玉花是室内设计师。

韦光亮是位彬彬有礼的青年商人,为老东主韦春钦的二公子,自小便住在友海街父亲的店屋楼上,算是在铺子里,米粮堆中长大的孩子。

就读朋岭政府中学的他,于课馀时间便已在店里打杂,不仅帮忙伙计扛货送货,也跟在父亲的身边“实习”,为日后的接棒奠下了稳固的基础。

中五毕业后,韦光亮原打算出国深造,但见到父亲年事已高,毅然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决定挑起管理店务的重担,而看到儿子如此长进,且打理起业务来又很稳重谨慎,为父者也乐个退居幕后,安享含饴弄孙的快乐晚年。

一晃间韦光亮接掌伟记已逾30年,虽然他的经营手法,基本上是师承自父亲,但时代不断在转变,他必须不时跟着环境的要求,而调适本身的步伐,方能在竞争剧烈的商战中开疆拓土,继续保持一定的优势。

货物的吞吐量剧增,所涉及的经营成本,和回酬利润自然上升,但韦光亮还是觉得,在几十年前,店里的生意额虽小,但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却没今天般大,而且过去的回酬率也远较现在高,相对上是过去的生意比较好做,不过,粮食毕竟是日需品,在任何的时代都不愁没有客路,只是看业者怎样去开拓更大的市场吧了。

友海街伟记的店铺,目前仅是公司的办公室,在1990年,韦老板便在朋岭工业区自置了一座货仓,而随着友海街行将步海唇街后尘,变身为游客云聚的旅游区,韦光亮表示,在友海街经营了几十年的伟记,于此等大趋势下,他的店铺迟早要撤出此条街道,转而在近郊的工业区设立大本营,继续为客户提供服务。

牺牲事业在家相夫教子的覃月珠,趁着儿女的年级已渐大,回到丈夫的公司协助会计工作。

脸上永远挂着笑靥的韦老板,是位拥有4个孩子的父亲,他的贤内助覃月珠,早年毕业于青草路中学,曾任职于民事服务机构,后来由于在友海街伟记附近担任兼职家庭老师,而结识了伟记的年轻老板韦光亮,两人继而垂沐爱河再步上红地毯的彼端。

1991年,韦太太为了家庭和儿女的教育,决定辞去公职,留在家中看顾子女,俾让夫婿可全神贯注的于事业上的打拚,而在她的牺牲和努力下,总算获得了很好的回报,四名子女非但在家孝顺听话,且学业成绩皆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