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岩印象

犀鸟情思 / 中国驻古晋前总领事 吴德广

青山岩是一座闻名遐尔的华人神庙,也是古晋著名的旅游点之一。座落于摩拉德巴斯(muara tebas)半岛山丘上。山丘海拔123米,位于砂劳越河左岸的河口,青山岩环山面海,风景怡人。这座屹立于山丘悬崖之上三川脊屋顶的庙宇,由前殿和后殿组成,中间由一口天井相隔。前后殿由两道走廊连接相通,侧殿是后来增建的。青山岩主殿外观宏伟壮丽,正门的牌匾上书写“青山岩”三个字。庙前的神台置放着公炉。青山角则是了望浩瀚无际的南中国海理想之地。也是俯仰砂劳越河,观赏渔村和秀丽景色最佳之处。

青山岩神庙供奉着道教和佛教的神祗。每逢初一、十五或是节庆之际,尤其华人新年或十五元宵节,前往青山岩进香者云集;如逢佛教或道教节日,香客如潮,香烟袅绕。据报道每年香客大约十五万人以上。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涌上青山岩膜拜的善男信女,香烟空前盛况的场面,使青山岩的景色更加神奇。

青山岩神庙历史悠久。据说这座充满着风华传奇的神庙的历史可追溯至1775年,神庙二百余年的沧桑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日月更迭,朝代更换。有文字记载:1902年青山岩的大佛庙已建立。随着岁月的流逝,青山岩显得陈旧残破,古晋福建公会等发起重新修建神庙运动。修建的计划得到实施,1992年1月动工,1996年6月大功告成。如今的神庙富丽堂皇,气象庄严。

笔者在古晋居住期间曾乘车前往参观青山岩,从古晋市中心出发,沿着21公里长柏油公路,约40分钟便抵达,从山脚拾阶而上,浏览全景,然后逐殿观赏,印象颇深。其特点有三:神庙座落于马来族为主的村落;青山岩的建筑和风格有着浓郁的中华传统色彩;理想的游览胜地。

笔者曾参观过砂劳越城镇一些华人神庙,神庙多位于华人聚居之处,青山岩却不同,它位马来族为主居住之甘榜。据书籍记载二百余年前青山岩地方华巫两族一起生活,一起劳动,联合经商。在两族和睦相处的日子里,设在青山坡上供华族敬拜的神龛与马来族的清真寺只有咫尺之距,但两族之间不但没有发生宗教信仰上的互相歧视,却保持着互敬互爱的族谊。1992年重新修建青山岩时,神庙装修工并非清一色的华人,还有4名友族工人参与一些轻便工作。1996年8月4日青山岩隆重举行竣工典礼,砂劳越州第一副首席部长拿督陈康南医生主持仪式,高官显要、殷商富贾、佛教团体以及华人社团领袖等2千余人出席庆典。值得一提的是巴哥路和青山岩一带的11个马来甘榜均派代表参与其盛,充分显示砂劳越多元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的可喜局面。

浓郁的中华文化情韵。青山岩的建筑和风格看上去是一座典型的华南式建筑物。神庙主体色彩艳丽,朱红深蓝翠绿金黄……相映生辉,主体正门左右圆柱书写华文对联,两只昂首挺胸,张开着嘴的石雕狮子屹立于大门两旁。当游客拾阶而上来到神庙前的神台天公炉前,你能观赏到墙壁上那条生猛、逼真、威武异常的立体雕龙,显示雕塑者精炼、高湛的手艺。神庙中那些雕梁画壁尤其富有中华传统艺术特点。朋友告诉笔者,青山岩还收藏了逾百年的泥塑佛像以及具有艺术价值的木雕等宝贵文物。殿前的对联为;青山幽奇恩泽宏施于赤子,山光秀丽钟毓布化乎苍生。对于那些以华语为母语的游人和香客来说,在异国他乡观赏到这样的对联,无不惊叹。

从旅游的角度来说,青山岩是一个理想观光景点。有如它的名字一样,青山岩一派郁郁葱葱的风光,成年翠绿。那些吃惯榴连、红毛丹的南洋华人,或者远渡重洋的中国游客时常结伴成群,拾阶而上,登高望远,“拾级玄吾亭/青石苔里/寻找祖先的足迹”,“独我凭栏眺远/在点点渔舟中/看见了/当年南渡的帆影”。青山岩山脚下临海之滨有几间华人开设的饭馆,饮食和海鲜生意兴隆,青山岩为鱼虾生产基地,鱼虾等海鲜价格相对便宜,深受游客的欢迎,是游人好去处。游客既可在青山岩尽情揽胜,还可品赏砂劳越多样的海鲜,真是一举两得。

旅者也许只觉得青山岩就是一座美丽的华人神庙,进香祈福之地。其实不然,游人“上香不上香又何妨”,游青山岩,了解它的历史,温故知新,却别有一番情趣,面对着滚滚滔滔的南中国海,看那海上多变的风云……留恋砂劳越的旅人,以史为鉴,或许不无裨益。

 

 

Last modified onWednesday, 07 November 2018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