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唇街望族系列四】拿督黄锡琦家族之 砂拉越首位工程师黄锡琦
- 登载于 小城故事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出生家声显赫的门第,“五爷”拿督黄锡琦毫无纨绔子弟气息,年轻时专心向学是第一位拥有工程师专业资格,兼接掌州公共工程局的砂拉越人,任内建树良多,为州内的基本设施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独立后不久便接任公共工程局局长的拿督黄锡琦,在1922年出生于古晋,当联军登陆后不久,便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工程系毕业归来,接着即投入公门服务,凭着务实和尽责的态度,于仕途上平步青云,由工程师一路升任至州公共工程局局长的要职。
拿督黄锡琦自幼在一个不凡的大家庭中长大,父亲黄木春(1862—1933)是战前富甲一方的潮属殷商,他名下的“上合发”宝号除了经营米粮等日用百货和收购与出口土产外,还坐拥橡胶大园丘、树胶加工厂和油较等工厂,因而累积了庞大的财富。
.jpg)
腰缠万贯的黄木春,与在古晋的元配夫人陈贞富并没有子嗣出,家中排行最大的儿子锡仪是陈氏与前夫所生,次郎锡恭则是陈氏的养子,故此黄老在1906年,以44岁的中年之龄,再纳新加坡一名年方15岁的少女陈桂枝(1891—1970)为妾,并先后帮他诞下了4名孩子,而在家男丁中排行第五的黄锡琦君,便是黄木春的陈桂枝所育者。
与锡琦君同属一母所生的兄弟,还包括了他的三哥锡敬、四哥锡泰和六弟锡英,当中老三锡敬在10多岁时即离奇谢世,早在上世纪20年代曾赴上海深造的四哥锡泰,是位理财能手,回国后曾多次成功解救遭遇财政难题的家族生意。
他在父亲黄木春仙逝的6年后,于1939年由两名兄长,即锡仪与锡恭手中,接过上合发的经营权,成为家族产业的信托人,但在1943年的日据期间,在各房兄弟的压力下,把家产均分予各房人,从此上合发商业王国解体,各房兄弟领了家产后各奔前程。
由于锡泰君思想左倾,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在50年代间变卖家当,套现携带家人经香港返回中国定居,他的儿女均极有成就,当中有一名儿子还是中国武汉大学的教授。
出生于海唇街
家中排行第五的黄锡琦,出生于海唇街门牌10号的上合发宝号内,年少时活泼好动,尤其喜爱游泳,经常趁着放学的时间,与邻居的童伴在住家前方的砂拉越河游泳渡河,为此而不时挨了老爸的藤条。
.jpg)
锡琦君出生时,正值黄家企业攀上巅峰之际,老来得子的黄木春,对膝下几位小儿子倍加疼爱,然而在锡琦年方11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所幸老爷子生前立下一条家规,言明儿孙若有志返回中国或放洋求学,家族公司必须承担他们的留学开销,正因这项远瞻性的规定,让锡泰和锡琦两兄弟有机会先后负笈上海深造。
少年时代锡琦君专注于学业,家族生意皆由长、次兄打理,后来更靠家族的教育基金,先后赴新加坡、香港与上海求学,直至在战后学成归国时,家族的上合发商业集团已解构,所以由始至终他从都未曾参与家族生意的经营与决策。
然而无论如何,锡琦在当年算是富家子弟,不过年少丧父的他,却幸未染上纨绔子弟的种种劣习,相反的他在少年时代便极其好学,于1929年前后,他先在距离住家百米之遥,附设在大埔会所内的大同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小学毕业后转入圣多玛中学修读英文,并在193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初级剑桥文凭,也就是俗称的英文七号文凭。
在这一年与黄锡琦一起从圣多玛中学毕业的同窗中,就包括了拿督黄宗贤教授等人,很巧的是两人后来都到新加坡深造,战后大家又都投身公门,一个当上了工程局局长,也就是所谓的工务司,一位则是医务司,从同学到同僚,彼此间的关系极其密切,甚至还都代表各自的部门,出任古晋水务局的董事局要员,并肩为民服务。
冒险赴上海深造战后返乡分家产
且说黄锡琦在中三毕业后,便只身前往新加坡的维多利亚学院报读中四和中五的课程,考取了高级剑桥九号文凭后,获得香港大学的录取,到东方之珠攻读土木工程系课程,奈何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在1942年沦陷,黄君被迫中止学业,冒险北迁至上海,继续在美国租界内的圣约翰大学攻读工程科系学位。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落幕,黄锡琦恰好也考取了工程学位,于是便乘坐联军的军舰离开上海,经新加坡后再转返回经战火洗礼,业已满目疮夷的古晋。
日据时一直怠留在上海的黄君,在返乡后才知家族的上合发商业集团已解体,各房兄弟也已分家,他也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他份内应得的一分家产,即诏安路昔日上合发园,现在肯雅兰园一带的80多亩地皮,石角河对岸的6栋双层木板店屋和一块空地,工程科班出生的黄君,后来便在石角的这块空地盖了间戏院,让坡众有个娱乐的场所。
.jpg)
中中执教
平心而论,以当年他所继承的家产数量,在战后从上海学成返回古晋时,原可不必急于寻找工作,而可藉着收租度日,然而学有专长的他,胸怀报国的壮志,渴望能凭着工程专业,参与战后的重建工作,可惜由于光复初期,砂拉越掀起支持与反对让渡予英国为殖民地的政治浪潮,政府部门暂时陷于停顿状态,因此,在1946年时,他先应聘到老中中执教,当起数理化学与几何的老师,同时也在此期间,邂逅了亦在教学的妻子王秀心,两人经过一段时日的交往后,便缔结秦晋之好,组织了新家庭。
由于在那时,家族生意已解散,黄家在海唇街的上合发宝号店址,亦已脱售予后来的庆裕有限公司东主,故此在黄君新婚初时,小两口暂时住在中国街,隶属于他岳母所拥有的一间店屋楼上,黄君继续任教于老中中,爱妻王氏则回到中华小学第二校教学。
夫妻各执教鞭的日子仅维持了一段短时间,黄锡琦在1948年,获聘进入公共工程局服务,成为首位在工程局担任工程师的本地人,然而虽名为工程师,但因为英殖民地政府刚刚掌理砂拉越,工程部门内人手极其不足,所以除了份内的工作,黄君还得一脚踢的兼顾许多额外的业务,不过尽管琐碎的杂务极为繁重,他还是任劳任怨的撑下去。
正因为此种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深为上级所欣赏,在任内不断给予跃升的机会,而让他从工程师,一路升至省工程师、工程局助理局长、副局长以致局长的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