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唇街望族系列三】“上合发”黄木春家族之 黄木春坐拥大笔房地产

黄锡仪与巴巴拉贝在五十年代赴华旅游时合摄。 黄锡仪与巴巴拉贝在五十年代赴华旅游时合摄。

古晋老故事 / 李振源

祖宗克勤克俭创业,累积了富可敌国的家产,黄木春的六房儿孙在分家后,声名显赫的“上合发”实业王国就此解体,后人虽各有际遇,但已难再现往日的风光。

黄木春在1933年与世长辞时,膝下排行第四、第五的儿子尚在求学,最小的儿子锡英才7岁,所以上合发宝的业务,初时便落在长子锡仪和次子锡恭的肩头上。

六名兄弟的年龄相距极大,主要是因黄老将近中年时,再娶一房妻子所致,原来他家的大少爷锡仪,其实是元配夫人陈贞富与前夫所生,次郎锡恭亦是养子,他与正房妻子只育有一名女儿碧兰,并无亲生的子裔。

若以黄老当时的财势,身边就仅有区区2名儿子,人丁确实有些单薄,与他交往甚密的一位新加坡富商,过后便将其婢女陈桂枝赐予黄老当妾,并为他诞下了四名儿子。

黄老撒手人寰后,长、次子非但挑起维持家族生意的担子,也兄兼父职的把3名同父异母的弟弟抚养长大,当中还将他们的五弟,送到中国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深造。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时,由二娘所生的儿子皆已长大成才,于是便提出了分家的要求,而事实上,在男丁中排行老三,属于二房妻子陈桂枝与黄老所生的儿子锡敬,早在他10几岁时便已身故,因而黄老便把次子锡恭的大儿子祯祥过房予早逝的叔叔做儿子,所以在老太爷生前所立的遗嘱中,亦指明祯祥继承已故的锡敬,继承他名下的遗产。

石角巴刹的老店屋,是黄木春在廿年代末斥资兴建的。

抽签分产

话说在各房兄弟提出分家之议后,身为长子的锡仪,便将父亲留下的遗产均分为六份,在两名潮籍侨领沈弼臣和刘振藩的见证下,举行了抽签分产的大典。

老太爷的遗产,包括了诏安路到新邦迪卡路的560多亩土地、三角坡、中央路的一些地段、模西的百多亩土地,和远至加拿逸的地皮,同时也包括了在石角巴刹的36间店屋,地产数量之多当真叫人惊叹。

其实黄木春生前除了经营上合发宝号,以及开发上合发园的地段,还是石角巴刹的大业主,事因当时的统治者,由于担心一些华籍富豪,会把在砂拉越赚来的财富撤返中国的家乡,所以便想方设法的要他们进行再投资,务求能留下他们的资产。

恰好在当时,石角河对岸史古邦的旧巴刹亚答店惨遭祝融夷为平地,正迫切需要重建新的石角巴刹,于是在20年代末,拉者便将古晋的三大殷商,即王长水、宋庆海和黄木春召到王宫内,直截了当的委托他们在古晋周围的三个地区兴建店屋。

奉命兴建石角店屋

经抽签后,黄老奉拉者的意旨,于现在的石角巴刹兴建36间的双层木板店屋,以便安置旧石角巴刹的火灾灾黎,这些木板老店屋有些还延用到近百年后的今天,而正因为黄木春是此商业区大业主的关系,早年的石角老渡头,便取名为“上合发渡头”。

石角的这36间店屋,一直都是属于黄木春名下的产业,直至战前分家后,他的六房儿孙都各分得6间店屋,并陆续的以三几千元的价码卖予外人。

且说在分家之后,“上合发”商业集团结束运作,她的大本营,即海唇街10号的店屋也易主,但黄家却依旧租住在店屋的三楼,直至战后才各自搬迁出去,从此这个大家族就分散四处,各房人所持有的祖业,也陆续拆件零售。

让人瞩目的上合发园,在平分予6六房儿孙后,每份地产的面积,从88亩到百多亩不等,而这些后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直至独立前夕,以每亩200、500或千馀元零星放盘发售外,在50年代,当婆罗洲房屋发展局成立后,正计划觅地兴建大型的住宅区时,便以每依甲2000到3200元不等的价格,向黄家后人收购了他们手上仅剩的200多亩土地,发展成了今天的肯雅兰园住宅区。

家族墓园

上合发园在斩件零售后,只剩下一小块的家族墓园,匿藏在肯雅兰小食中心背后的丛林中,里边安葬有大家长黄木春,他的两名太太,以及几位族人的尸骸。

其实早年此墓园占地约14依甲,单单是墓前的风水塘就已有10亩大,但后来它被出售予发展商,经填平后盖上排屋,发展成了“夏威夷花园”,而到了70年代,黄家的儿孙达致协议,再于墓园划出1.55亩的土地,以每点1000令吉的价码脱售予云南善堂,套现15.5万令吉,如此一来,黄木春家族的墓地便只剩下2亩来地。

长子拥有三房妻妾

15岁南来后,便参与开拓家族事业的黄木春长子锡仪,先后共娶了三房妻子,前边的两位太太都是华人,三姨太则是早期人联党的妇女领袖巴巴拉贝。

巴巴拉贝是甘榜达雅村长的女儿,中学毕业后便当上护士,由于父亲与黄家是世交,加上读书和上下班时,都会骑着脚车经过黄家的上合发园,因此自小就和黄家大少锡仪很熟,长大后在大少的猛烈追求下,终答应下嫁当他的第三房妻子。

作为伊班籍的女知识青年和豪门妻室,巴巴拉贝在英殖民地政府时,便投入人联党的行列,是位极受党员群众所爱戴的土著妇女领袖,曾中选为古晋市议员,而她的夫婿锡仪在上合发分家后,有经营过土产生意,并在50年代中,将他于诏安路百亩地段卖予房屋发展局,获得30多万元后,买下浮罗岸两间店屋予家小居住,维持小康之局。

锡仪在1971年谢世,享年86岁,他共育有六子,当中排行第五的黄应林曾多次参与州议员的竞选,而巴巴拉贝则在1986年时蒙主宠召,逝时已86岁的高龄。

锡恭为国民党要员

黄木春的次子锡恭君,又名友谦,出生于1899年,在2岁时随兄长锡仪南来古晋,并在本地接受中英文教育,语言能力极高,能讲多种方言,为中国国民党在砂拉越的主要负责人,曾在1929年前往南京,参与孙中山灵柩安葬中山陵的“奉安大典”,也曾代表砂拉越华侨到南京向蒋中正贺寿,在1937年卢沟桥事发后,担任砂拉越华侨筹账会秘书,巡回各地以不同的方言号召民众捐款救华。

活跃于社团活动黄锡恭,在年轻时穿着唐山衫的容颜。

虽在商业上无法超越父兄,但黄锡恭却是当年文化界与社团的闻人,在30至60年代间,历任顺丰街公司、潮侨公会、潮州公会代主席和副主席多年。

生前对民俗极有研究的黄锡恭,还是位调停属人纷争的高手,一路来被视为族人的甲必丹,获官方委为婚姻注册官,在1935年代表潮州公会出任古晋市议员,且于1927年,创办砂州的首份华文日报《新民日报》,可惜此份报纸只发行了一两年即告停刊。

他亦是江夏堂黄氏公会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过华商商会的秘书长,直至60年代因健康欠佳而退休,且在1970年12月18日谢世,享年72岁,他育有6儿2女,当中排行第五的儿子黄春舞,亦是文教界的闻人,早年于五小执教鞭,曾多次摘下全州象棋比赛冠军的宝座,有砂州棋王的美称,他曾担任德教会紫霞阁秘书长多年。

四子为理财能手

木春的三子锡敬英年早逝,第四子锡泰(又名嗣楷),早年负笈中国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得商科学位后返回古晋,是位理财高手,在战前与两名兄长合作打理上合发的生意,多次成功拯救面对巨大亏损的家族生意。

原来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主要业务在经营土产的上合发,无法豁免的遭受到经济风暴的袭击,濒临于破产的边缘,所幸黄家这位四少临危不乱,发挥了高超的财技,才使家族的生意化险为夷。

然而这位黄家四公子,在政治信仰上与他的二哥锡恭南辕北辙,他的思想极其左倾,在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后,便萌生返华报国的念头,因而在50年代中悄然的变卖家当,其中包括将诏安路的百亩土地卖予婆罗洲房屋发展局,套得几十万元的现金,便与家人经香港返回中国定居。

五子为砂首位工程师

五少黄锡琦也和他四哥一样,年轻时就读于中国上海圣约翰大学,考取了工程系学位,是砂拉越第一位留学归来的工程师,随后投入工程局服务,一路走来官运极其亨通,官拜州公共工程局局长高位,直至退休为止,并因服务有功而获封拿督衔头。

拿督黄锡琦的儿女皆已成才,而他最小的弟弟锡英,年轻时曾经营过鞋店,拥有数项不动产供收租度日,后期定居于香蕉路西段。

富甲一方的黄木春拥有四名女儿,他与元配所生的长女碧兰,嫁予宁木镇的一位辜姓人家,黄老与二房妻子所生的女儿玉兰,在十多岁时便夭折,而排行第三的女儿月兰目前定居在北京,最小的女儿芳兰,适古晋一名潮籍殷商,居住在浮罗岸。

 

Last modified onMonday, 08 April 2019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