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玄奘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许庆喜:西北大学硕士,古晋中华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古晋中华文化艺术促进协会副会长、中国福建省漳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千古一人-----玄奘
一提玄奘,就是唐僧,就想到西游记,也记起中学时期,放学时间,就急忙跑图书馆,搶看中国四大名著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夢(红楼夢我沒用心读之),因为这四套书学校是不允许借回家的(因为存书只有几套)。玄奘法師,唐僧的形像深入民心,由于西游记,我较认识唐僧而不太熟悉玄奘。
听了西北大学国际汉唐学院<汉唐盛世中外文化交流故事集>之第十三集:千古一人:玄奘,对玄奘的精神,非常钦佩,那种决心与毅力非比尋常。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三国时期魏国人朱士行,到了唐朝贞观年间,西行求法活动进入高潮,使中国文化,从物质上、精神上皆起一种革命,梁启超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留学运动,而这一精神革命高潮的代表就是玄奘,从这点更硧定求知的重要性,不僅是个人成长,对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世界都可做出贡献。
听听玄奘師父的生平事迹,13 岁隋朝时破格被录取为僧,15 岁抵长安,多地游学,遍访名師,精通<经藏><律藏><论藏>,所以也被誉为“三藏法師“但他求知心切,不辞勞苦,当时並无公路,经过沙漠,循着尸骨马粪前行,历时 4 年,穿越数十个国家,终于抵达了天竺佛教中心,在此苦读 5 年。公元 643 年,返回故土,带回 657 部梵文佛经,在唐太宗、高宗鼎力相助下,共译经书 75 部 1335 卷,佔唐译经典之一半多,而且也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部伟大的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不朽名著。而我们熟悉的<西游记>也以此书为脚本,吴承恩写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文化交流层次,大唐著名的宮庭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与老子的道德经等经典作品也被玄奘介绍到印度,也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秦王破阵乐>,我刻意的查了查,是一部 120 人参于的大型宮庭乐伴奏之朝歌舞大曲,属武舞,李世民亲自編舞,是歌颂大唐的盛世象征,气势非凡。玄奘大師一心向佛,方能成为千古一僧。为求真经,历尽千难万险,坚持求知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西北大学国际汉唐学院<汉唐盛世中外文化交流故事集>还有许多故事,每集约 5 分鈡上下,非常值得收听。增广见闻长知识,十分有益。
盛唐长安
唐朝迄今已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盛唐应是指公元 650 年至公元 755 年间。唐朝旺盛之时,文化交流之频密,史无前例。
长安是唐朝的首府,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从盛唐长安的繁荣及与各国的经商贸易往來,絲绸之路始于此,可见当时強盛的中国。长安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高度文明水准,呈现了唐朝的文化丰富內涵,如
玄奘取经回朝的万人空巷的迎接仪式;诗仙李白的诗至今还津津乐道;吴道子百代画圣,技法高超;柳公权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书法体观了书法的实质內涵,还有许多名家雅士,都在当时出现。
唐人也非常时尚,也喜欢也可接受穿戴外国异族服饰,根据考古,胡人女子骑马陶俑的出土,还有黑人俑,反映当时长安城的开放与包容。唐朝经历了 21 个皇帝共三百余年,也产生了第一个女皇帝,所以女权运动也非西方所有,一千多年前已存在古老的中国。
道教形成
我的祖父母与父亲都是来自中国福建省漳州诏安,从小家里就拜関帝公,”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的对联就在神像两边,橫批写看”義气”两个大字。
祖父母与父亲都很虔诚,早晚必上香,每个月月尾还需要拜祖先,有人说这是道教,我也搞不清,我认为这应该是拜神而已吧,但也应与道教有关连。儒、释、道息息相关,深入老百姓生活圈子里,是民俗也是宗教信仰。
黄老道之学说,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道家以修行、经世、致用,作为依据,较理论性的事物民间少有觸及,尤其在南洋,由于南來的先輩多数为文盲,但是对于道教的崇拜形式,如上香,祭祀,婚嫁,丧礼等等,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文化
的入侵,现在已示微。
道教从黃老道、五斗米道(天师道)至太平道形成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科举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科举制度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有人说公务员考试制度是借鉴西方时,岂不知背后隐藏着我们老祖宗的灵魂。
西方人感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将其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并列为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唐代科举年年开考,有制举与武举,常科有进士、明经、明法、一史、三史等等科,由于唐玥宰相多是进土,所以报考进士的人数每年都一两千人,但只彔取三,四十人,实属不易,因为不受年龄限制,所以有人考了一輩子。考中进士也只具备做官的资格,进士也只是一纸文憑,还需笔试与面试才会被授予官职。
由于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联系在一起,使到当时多数读书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唐代科举在制度上并不十分严密,是否金榜题名,不是取决于成绩,而是由名人推荐,立即使人想到徇私舞弊,但是由于唐代名士对这种权力很慎重,也爱惜名声,是不会轻易給予推荐的。
这时侯唐朝已有外国人参于科举考试,中举者为“宾贡进士”,是为留学生也。他们可在唐代做官,有者因喜爱与羨慕中华文明,终身不返国。听了唐朝的科举制度故事,知道中华文明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已是世界第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是我们必须重視,愛护,深入去探讨与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