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聆听汉唐盛世之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作者简介:高翠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史、中华民族形成史方面的教学研究。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文化是命脉,交流是纽带,连接古今,勾通中外。文化在交流中才能激发出碰撞的火花,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激荡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大河在交流互鉴中奔流不息,谱写出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成就世界文明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不朽华章,在曲折中动态发展,一路走来,沿着“一带一路”的脉动叠代创新,推进创建全球互联互通的新奇迹,打造休戚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不能一边奔向美好的未来,一边把昨日的故事抛在身后。当我们向中外交流的初衷渊源深情回望,才惊觉如今的文化交流深度广度,宽度厚度,方式态度,介质平台,机制秩序,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共通的是,古往今来,文化交流从来不是理所当然,更非一帆风顺。尤其在古代,交与通,源与流,路与桥,往往要穿越“文明的断层线”,要挑战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上的茫荒,要打开政治的限隔。
两千多年前西汉的张骞那“凿空西域”的开拓之举,其实在开凿没有“路”的远方,两千年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始称之为“丝绸之路”,它并非一朝功成,无远弗界。多少历史的尘烟与黄沙,遮蔽了丝绸之路历史的光辉。“丝绸之路”既见证了大江大河的文化交通之繁盛,也经历过空谷绝响的寂寥。曲折中的坚守有多蜿蜒 , 劫 后 余 生 后 的 清 醒 悟道就有多痛彻 。
西北大学国际汉唐学院倾情制作系列音频节目——“向先贤学习,做交流使者”之《汉唐盛世中外文化交流故事集》,汇聚中外交流历史上三十个经典故事,串珠成集。回溯中外交流漫长曲折的历史长河,拨开迷雾,抽丝拨茧,再现了汉唐之际中外交流的历史风云与传奇,呈现出文化交流多姿多彩的样态与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集如同将汉唐时代的历史帷幕徐徐打开,历史上中外交流的使者英杰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与精神,扛起历史赋予的文化交流的使命,其开拓探索文化交流勇气百折不回,推进并见证着中外文化交流进步的伟力与魅力,交汇成一幅古代中国文明演进的生动画卷。启迪人们对历史与当下的文化交流进行时空对话,以古鉴今,面向未来。
汉唐时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正经历从“凿空”发端到交流发展的高潮曲线,同时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盛极而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期。汉唐中外交流的故事与同期文化交流的浪潮同频共振, 既是这一文化交流浪潮的写照与具象,亦是交流浪潮中活力四射的朵朵浪花,一次次彰显文化交流真谛的剖面。汉唐中外交流故事音频的倾听者仿佛置身其中,参与其中,感受中外文化交流如何促成文化发展与繁荣,如何改变与惠及人类社会,增进中华文化的从容自信。
30 个故事,每一个都是自成一体的文化交流景观与传奇,但循序深入也传递文化交流发展阶段的轨迹。比如,“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在漠北”“经营丝路第一人——汉宣帝”“班超出使西域”这四个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汉朝中外交流滥觞期的时代坐标,递进地镌刻汉代丝绸之路开凿、奠基、初创的千古功业,呈现了故事主人公在中外交流中的责任使命与英雄传奇,更完美地诠释了政治局势与外交 、 经贸文化交流的互动关系及其转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之所以称张骞通西域为“张骞凿空”,是因为张骞作为外交使节,前后十八年经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完成汉朝联通西域抗击匈奴的外交使命,开第一次放眼看世界的先河,开创汉与西域诸国政府间的往来,构建汉朝与西域及亚欧交通的蓝图。虽然张骞的出使充满凶险与惊心动魄的较量,却成功开创以交流互通化解异文明之间敌对对抗的先例,运用和平外交,化剑为犁的智慧,开启汉与西域交流交往的新局面。此后,中外交往出现“使者相见于道”的图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丝绸之路上的社会物质文化交流推陈出新,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影响。
汉宣帝,是经历汉武帝时期牵连甚众的“巫蛊之祸”的唯一皇室幸存者,他继承汉武帝的雄心,开辟“中兴”大业,在匈奴扣留汉使苏武,断绝丝绸之路后,运筹和平的外交,建立西域都护府,通过确立汉在西域诸国的主权管辖,建立保障汉与西域交流的机制,西域三十余国与西汉通好,丝绸之路交流繁盛。
东汉时期,丝绸之路再被切断。著名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效法张骞,“投笔从戎”,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雄气魄,以“定远侯”的雄风,重新构建与西域各国的关系,稳定西域与汉交好的局面,再次打通封闭 65 年的丝绸之路,西域五十余国归附汉朝。此后才呈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丝绸之路开拓开通以及东汉时期的“三通三绝”,既昭示中外交流的力量与魅力,也说明这丝绸之路的来之不易。“西出阳关”的交流之路并不总是坦途,而是有赖国力的强盛、机制安全与政策保障。我们不能只看到文化交流温情脉脉的一面,文化交流的探索之路常常踩着先驱的白骨,在各种未知与突发意外中涉险闯关。所谓柳暗花明总是在沉舟侧畔千帆过后,西出阳关之苍茫曲折非要经历“阳关三叠”的一唱三叹。文化交流的道路与信念需要坚守。
丝绸之路的开通,物品交易、宗教、艺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沿路流动,“丝绸之路”到底在哪里?交往的路径向何方?毕竟“丝绸之路”是两千年后的发明。30 个故事不仅引领我们走上不断拓展与延长的丝绸之路的新方向,也带我们“重走”曾经的丝绸之路沿线,看文化交流如何互鉴,如何异彩呈现,缤纷多样,也可考察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方向文化交流热点领域之兴衰与根由。自魏晋
以后,中外之间民间商贸、宗教与文化艺术交往增多,尤其宗教的求法与传播大行其道。“佛教东来” “丝路传来浴佛节” “千古一人——玄奘” “王玄策三访印度”这四个故事,将丝绸之路的开拓探索经辗转西域通到“西天”(印度);“悟空禅师出使西亚”“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也是辗转西域诸国到达中亚、西亚,到大食、达波斯湾,到达更远的罗马。“丝路传来浴佛节” “义净西行求法”,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义净踏遍南洋,交流在东南亚信仰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室利佛逝,再到达印度。这些故事告诉我们,陆上丝路到印度,西域是中转站,这里是多元文化交汇、多种宗教并存的中心,世界古代文明成果荟萃之所在,“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在西域这片广袤的中亚大地上碰撞、渗透和传播。
而海上丝路到印度,东南亚文明所在地是中转站,这里是中“西”(此时的“西”还不是指欧洲,而是印度洋地区)文明的交汇中心,是印度文明与东亚文明交汇碰撞地带。 “新罗王子入中土” “崔志远在长安” “人才济济的日本遣唐使团” “鉴真东渡”“兴庆湖畔忆晁卿”“藤原清河与喜娘”这些故事主人公文化交流的舞台,是拓展了丝绸之路的东线,往返汉唐与朝鲜半岛、汉唐与日本之间。一代代文化使者,在千折百转的丝路上,传播探索的不仅是宗教文化,而是打通断层线,弥合文化的断裂,从碰撞到共鸣,从未知到已知,文化交流的载体多样翻新,在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交流变幻出奇、出新,把一条条丝路变成和平友谊与走向进步繁荣之路。在长安通往“西天”的丝路上,与佛教一同传入中国的还有印度的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有音乐、舞蹈、绘画。空篌汉代就传入中国,空篌盛行,才有曹植创造的乐府诗《空篌引》,才有《孔雀东南飞》的“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的刘兰芝。
汉唐中外交流的 30 个故事,集萃着文化奔流的生命力与活力,讲诉着文化因互鉴而发展的真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神奇。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延长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来往于沿线的交流诸如使节、商业贸易、僧人、书籍 、移民、文化艺术越发频繁,具有改变人们的生活,塑造文化变迁的魔力。以“撒马尔罕的金桃”为标志的各种果蔬从中亚传入中国各地,丰富着人们的餐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是来自西域葡萄酒的魅力引进,是从印度、波斯传经西域的琵琶妙音的审美流传,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成为极富创造性的千古绝唱。
唐代的开放政策使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都传入过中国,佛教与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并存且相互有所吸收。“长安弥漫的胡风”“长安国际娱乐盛会”“盛唐长安”展现了唐朝对异域文化兼收并蓄与本土化的异彩纷呈。异域饮食、服饰、商业、艺术的渗透不断地出现在唐诗里,也壮观了唐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如今依然绽放舞台的霓裳羽衣舞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完美经典。唐玄宗结合了中亚的霓裳羽衣曲,反复修改成大唐的宫廷燕乐,杨贵妃借鉴印度和西域舞蹈风格编成美妙绝伦的霓裳羽衣舞,成为唐朝乐舞的巅峰。
源自西域的胡旋舞,演变成唐朝的民族舞,不仅杨贵妃与安禄山会跳,更有深鼻高目者表演胡旋舞。他们身后有李白、白居易、元稹,诗人们以《胡旋舞》、《胡旋女》为题,留下更为美妙传神的诗篇。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丝绸之路上传播。“造纸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的故事,追溯最初的“蔡候纸”,数世纪以来的跨越了五大洲的“环球之旅”,推动创新出更高的科技与产业。唐代的出口产品升级,高级丝织品、瓷器、茶叶、铜品、杂货成为出口大宗商品,渐渐的占据海上丝路的航船。唐朝文化因开放交流而雍容大 气 , 因包容并蓄而成就泱泱盛唐。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吐蕃、突厥人控制的陆上丝绸之路,渐渐荒凉。曾经的“敦煌”极盛衰落,诗人们开始唱“春风不度玉门关”、“断肠声里唱阳关。盛唐之后再无盛唐。虽然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明代之际又出现“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经历过“片板不准下海”的锁国,经历过落后挨打的教训与痛彻,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始自强学习,中国文化经历浴火重生,百折不回,千年一脉,中华文明的赓续,呼唤丝绸之路的精神;再造辉煌,需要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之鉴。我们需要倾听、 感受、重温 《汉唐盛世之 中外文化交 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