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宗元:完成了“一中校史”的编纂及成立“一中文史馆”
- 登载于 砂拉越
(古晋15日讯)今日荣休的一中 叶宗元校长坦言,卸任前,在李海豐老师、以及古晋多位历史学家、多位校友、多位热心人士的协助下,推动并完成了“一中校史”的编纂工作,也倡议将成立“一中文史馆”。
他说,古晋中华第一中学于 1958年创校,建校至今时间长达65年了,作为一中第七任校长,他于2006年接过许武琳校长的职务,到今年12月31日卸任,前后共18年。
“18年前在这个台上的讲话与此时此刻在同一个台上讲话,肯定是不一样,今天和高三年级的同学一起毕业了。我和古晋一中的缘分很深厚。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先后毕业于古晋中华中学
(老中中),后来又在古晋中华中学及后来的一中和四中总务处和教务处担任职员。”
“我父母亲是中中求学时期是伴随着中中创校初期的困难局面,到进入中中学校服务的那段时间,同时也响应学校办校的号召,建校、筹款、招生。”
叶宗元说,1973年在一小毕业后就进入一中就读初一,1975年参加全国第一届统考
(初中考试),见证了全国第一届统考的举办,1978年高中毕业,除了荣获高中毕业文凭外,初中获得学校颁发的模范生奖项,还在高三获得学校颁发操行优异奖状和服务优异奖状,过后1979年前往加拿大修读大学先修班,其后转入加拿大Guelph大学并在1983年6月获得电脑及资讯科学荣誉学位。
叶宗元是纯纯正正的一中人

1983年9至12月,回校担任代课教师,1984年获许兴梅校长提拔担任训导主任,历任教务主任,事务主任,至1996年出任副校长,2005年11月14日许武琳校长荣休,正式出任一中第7任校长,是纯纯正正的一中人。
“因为我从出生开始到今天我都是吃中中的饭长大的,如果从我1973年进入一中的日子开始算起,至今共50年。五十年是半世纪,我见证了砂拉越华教的困难阻碍和风光的时刻。古晋一中,一向来就是华教的堡垒之一,纵观马来西亚的客观环境与氛围,华教发展都一直处在国家教育体系外。
他说,在陈毓干校长掌校的70时代,那是砂拉越华教的困难时期,也是一中历史发展中最坎坷的阶段,待及许兴梅校长在1978年掌校时,全校人数最低为663人,我非常庆幸的是,一中的前辈校长们,在办学进入困难的阶段时,都秉持“大无畏”的精神,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儒家精神,带领大家坚守华教阵地。
他也见证 80年代到90年代古晋一中“腾飞万里”的历史场景,从推动双轨制到兴建黄文彬楼,90年代华教兴兴向荣,一中人数在1992年攀升到1893人,另外,1995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医生莅临主持砂商联技职楼开幕;到2014年首席部长到一中来为砂拉越独中拨款。一时间,古晋一中冠盖云集,成为全国独中关注的焦点,这些场面,在我脑海里,仿佛如昨日一样栩栩如生。
叶宗元记得跨入千禧年,由于亚洲经济风暴,导致学生来源一度锐减,我们的许武琳校长配合校董会提出的“以校养校”策略,在开源节流之际,更劳心劳力的四处招生,到2005年年底,许武琳校长全面移交校务,可以这么说,在上任之际,得到许兴梅校长与许武琳校长的肯定,他们全力支持我掌校,让我“承华教大业,继续开拓前进”。这两位老校长的裁培与协助,我永远铭记,感恩!
他特别感谢在场的校董会现任执行顾问黄张金发校董,现任校董会主席拿督黄良杰校董推选我在2006年接任一中校长;校董会各位署理主席、副主席、全体校董对他的信任,让他掌校18年。
在校董会各位校董们的鼎力支持下,更是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嘘寒问暖,在百忙之中,总会在一中需要协助之际,给予各种协助,各种指导。
一中的一砖一瓦是华社用血泪汗凝聚出来的结晶
这当中,除了华教精神外,还有深厚的“中中情”,让他由衷感激。他还要感恩的是,在担任一中校长的期间,我也得到一中行政团队、教师团队、助理职员、中中校友会、一中校友会、留台同学会、南大校友会、学生家长、古晋华人社团、商业机构等的大力协助,大家在华教发展的关键时刻,都不遗余力的支持及协助,可以这么说:一中的一砖一瓦,是华社用血泪汗凝聚出来的结晶,因为大家,才成就了今天的“黉宇辉煌”。
“自我担任校长以来,我亲身体验,用18年的时间见证了华社对传承文化的坚持,18年来华教的风风雨雨,我没有缺席,更也没有后退,这是我人生中最骄傲的一段历程。从许兴梅校长、许武琳校长到我这一代,大家共同建设稳定的行政制度,共同维护行政制度,共同实践制度内涵。完善的制度,让学校可以对应各种逆境,在各种顺境中,谋求拓展。我们三人,前后历时40余年,大家在求变的开拓精神中,坚守华教不变的大业,一脉相承,这个重要的理念,相信第八任校长李志鹏一定能继续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自2006年以来,教育改革的口号不断被提出,马来西亚教育部提出“教育发展大蓝图”,董总提出“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为了配合教育改革的浪潮,一中在这段期间,也推动各类教育及管理的学习,我们尝试建立全日制,我们也推动阅读风气,与中国、台湾多间学校进行文化交流;创设高中文艺科,提升理科生实验能力等,在“多元教育理念的竞争与交汇”之中,不断的探索一中的未来,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继续为华教大业“承先启后”,并塑造可“永续经营”的品牌形象。
2007年,我国教育部宣布把本校列入《全国十所华文独中示范学校》之一,2006、2015、2023年,我校三度获的国家语文出版局颁发使用国语《模范学校奖状》;2009、2012年我校二度荣获我国教育部颁发4星“卓越学校证书”,更在2015年,一中校荣获5星“卓越学校证书”最高荣誉。最近几年更是年年获颁“年度活动与体育表现优异奖”。这都是国家政府对我们学校办学的肯定。
多年来,在校董会的统领下,我们学校致力于各项软硬体建设计划,矢志要把本校发展成为一所符合时代发展的华文独中。配合当前整个大环境的变迁,加上学校内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我们这些年来也看到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有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也一再激励全体同仁和学生,让大家感觉到我们有一个很伟大的理想要去实现。
回顾18年的办学记录,大家相伴一路走来,许多学校重要的场景,有“光辉的时刻”“卓越的表现”“荣耀的肯定”“设备的提升”“肺炎病毒的肆虐”“线上教学的促成”等等,我庆幸我都参与其中,留下了足迹,在学校发展的历程当中也记上一笔,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没有感到遗憾的地方。

对他来说,校长的工作告一个段落了,但是华教事业还有很多需要去做的。这18年的任期中,不圆满的部分,他恳请大家原谅我个人能力上的不足,我呼吁大家在这些既有华教基础上,继续前进,更创高峰。
独中教育之所以历久不衰,源于“华教认同”激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过去独中每遇困厄,凭借“华教认同”的精神力量,感召华社团体组织前来支援。这股精神力量,不曾消失,未来,我们需要有效的向外界传达“华教认同”的理念,良性沟通,持久性经营,才能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达到共赢共生的局面。
他用族魂林连玉的话来总结:“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机关,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今年是一中创校第65年,未来,我们大家要继续守护这个文化堡垒,让一中永远传承下去,永远成为砂拉越华文教育发展的模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