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华文报章文艺副刊 李福安:孕育写作人的摇篮  

砂华文报章文艺副刊 李福安:孕育写作人的摇篮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砂华文学研讨会》,砂华文协会长刘伯举(前排右六)、国会议员刘强燕(右五)与主讲人及州内文学爱好者合影。右三;是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李福安。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砂华文学研讨会》,砂华文协会长刘伯举(前排右六)、国会议员刘强燕(右五)与主讲人及州内文学爱好者合影。右三;是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李福安。

 

(诗巫27日讯)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李福安指出,报章文艺副刊是砂拉越华文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砂华文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创刊于1968年10月1日的国际时报,有砂拉越历史最悠久的文艺副刊,例如从《激流》到《新激流》副刊,前后延续了大约40余年。

国际时报创刊于砂拉越反帝反殖运动蓬勃发展的风云激荡年代,曾经获得巨大的支持,群众基础稳固,报份多,读者作者也多。

李福安说,那个时候,马印对抗已经结束,人民武装力量已经由印尼境内或边境转移至砂拉越境内,大批对政治和文化有看法的群众聚集在砂拉越各地农村地区,这些人员,很多都是国际时报的读者。而他们之中负责文艺的成员,自然会寻求作品发表的园地,国际时报的文艺副刊便成为他们投稿的平台。因此,国际时报早期的某些文艺副刊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那个特殊年代的岁月,这些副刊例如《热风》、《黎明》和《召唤》。

他说,国际时报早期副刊的作者,有些后来活跃于文化界,也为砂华文坛健将,为砂华文学添砖加瓦。这些作者,信手拈来就有:黄叶时、少杭、南林、卓亚、克风、振源,他们在将近50年后的今天,任然活跃于砂华文坛。

李福安说,早期的国际时报在当时的时局、路线、方针和人事等各方面因素下,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得到许许多多读者的支持,单是副刊,就独具一格。

李福安也是国际时报副董事长,他在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举办的《砂华文学研讨会》上主讲《国际时报早期的文艺副刊》说,国际时报的副刊,就稿源上来说,转载的如《公园》、《茶座》、《文汇》、《武林》、《娱乐》、《读者俱乐部》、《知识之窗》、《小说天地》、《时事》、《医药卫生》等;本地作者投稿的如《妇女与家庭》、《歌与乐》、《艺林》、《青年文艺》、《教与学》、《热风》、《黎明》、《召唤》、《激流》等等。

国际时报自创刊到1971年底的短短3年内,共办了10个文艺副刊,其中《青年园地》和《教与学》寿命最长,《笔汇》寿命最短。

上述文艺副刊,虽然水准有高低,却十分蓬勃。反看今天的砂拉越州报章,好些都不像过去那样重视文艺副刊了。因此,国际时报的《星期文艺》、《世纪风》和《新激流》能够坚持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磨练和在互联网上传播20多年后,国际时报由2018年10月16日起,改为电子报,继续在网络世界中为广大读者服务。